-
主持人
叶昶:各位媒体朋友,女士们、先生们,大家下午好!欢迎出席由北京市必赢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“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新闻发布会”。
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本届戏曲文化周的精彩内容和特色亮点,今天我们发布会专门邀请了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大家作介绍,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。
首先,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,他们是:
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 何亚文女士
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 郑芳女士
丰台区副区长 高崇耀先生
下面,有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郑芳女士介绍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活动内容和安排。
-
嘉宾
郑芳:媒体朋友们,大家好!
秋光溢彩聚京城,戏韵流转谱新篇。第九届戏曲文化周将于9月29日在北京园博园启幕,主会场活动将持续至10月5日。本届戏曲文化周立足“专业性”与“创新性”,努力打造兼具专业深度与群众热度的戏曲文化嘉年华,通过设计“园中园”沉浸式戏曲园林、“戏中戏”多元展演场景,推出梨园精品、梨园嘉年华、梨园传戏和城市推广四大板块,涵盖20余个活动单元、近400场演出及配套活动。
一是名家荟萃、好戏连台,彰显中华戏曲经典魅力。
本届戏曲文化周邀请全国顶尖院团与戏曲名家参与,主场演出覆盖23个剧种、33家专业院团,推出近百场高水平专业演出。
在园博园阳光剧场,举办“大戏看北京”暨红色主题展演,国家京剧院、北京京剧院、北方昆曲剧院、中国评剧院、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等院团上演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《李佩先生》《人民英雄纪念碑》等12场精品大戏。
园博园闽园将化身为“哪吒闹海”戏曲主题乐园,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、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、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等院团连演14场,多剧种演绎经典神话。现场有戏曲快闪、互动导赏等活动,观众可亲身参与戏曲妆造体验与身段教学。
园博园忆江南园区将营造如梦如幻的“白蛇幻境”,上海越剧院、江西省赣剧院、广东粤剧院和北京风雷京剧团,连续上演14场《白蛇传》经典片段。现场还设置了快闪互动、剧情打卡等任务环节,邀请观众化身“剧中人”,深度体验“白蛇传”经典故事。
园博园遵义园将打造“红色经典·抗战主题园”,上演沉浸式京剧《红灯记·密电风暴》和红色经典唱段演唱会,带领观众重温抗战历史、弘扬民族精神。观众可以化身“地下交通员”,亲手破译密电码、参与剧情推进,沉浸式感受抗战历史。
园博园晋中园将举办“以戏观城”古韵戏台展演,探索“戏曲+文旅”深度融合路径。北京市曲剧团、广东粤剧院、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、西安周至青年秦腔剧团、西安三意社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、潮汕老玉春香木偶剧团等院团,将带来14场地方戏演出,集中展现多元的地方戏曲风貌。
本次活动还专门打造了“国粹典藏”名段专辑,将于9月27日登录QQ音乐、酷狗音乐等平台,欢迎广大观众免费畅听,感受国粹魅力。戏曲周还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同步举办学术活动,聚焦戏曲传承与发展,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为传统戏曲的当代焕新出谋划策、凝聚智慧;本届戏曲周将从全国遴选一批精品大戏,在全市专业剧场开展展演活动,让观众过足戏瘾。
二是扎根群众、文化惠民,拓宽戏曲共享新空间。
本届戏曲周坚持文化为民、戏曲惠民,推出多项群众性品牌活动,推动戏曲艺术融入百姓生活。
一是举办全国大学生戏曲社团竞演。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征集参赛社团,中国戏曲学院、东南大学、浙江财经大学等40余所高校将于9月29日至10月2日在园博园明天剧场参与竞演。活动将评选“明日之星”优胜社团与优秀指导老师,举办“大师导赏课”交流研讨活动,为青年戏曲爱好者搭建学习、交流与展示的平台,助力戏曲艺术薪火相传。
二是开展中国戏曲票友竞演。活动面向全国非职业戏曲爱好者开放报名,不设年龄、行当、剧种限制。截至目前,本届票友竞演已吸引800余人报名。活动将评选“梨园之星”与“优秀票友”,部分优秀票友将于10月4日至5日在园博园登台展演,普通戏曲爱好者也将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。
三是打造戏曲主题公共交通与城市景观。本届戏曲周积极推动戏曲艺术融入城市日常,创新推出“开往戏曲周的地铁”和戏曲主题公交。自9月上旬投入运行以来,14号线地铁和12辆戏曲公交受到了市民与游客的广泛关注。同时,园博园三号门将布置戏韵车展,丽泽桥、高楼金站等交通枢纽将设置戏曲主题灯箱,传统戏曲将走进市民日常生活。
三是跨界融合、科技赋能,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。
本届戏曲文化周积极探索“戏曲+”融合发展模式,通过跨界联动、科技助力,打造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场景。
“戏精吉市”文创市集将邀请150余家高品质商户入驻北京园博园3号门至5号门主干道,集中展示、销售戏曲文创产品、国潮好物。“票根经济”联动周边各大商圈、特色商户与热门景区,为持有戏曲周演出票根的观众提供购物折扣、美食福利、景区专属权益等,实现“观演+消费”一站式服务。
本届戏曲周将突出“戏曲+”融合创新,设置了“戏曲+科技”沉浸体验区,运用VR、MR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空间,突破传统舞台边界,让观众感受戏曲艺术的创新表达;推出戏曲跨界艺术主题活动,将戏曲与器乐、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,引入智能戏曲机器人互动、美食机器人现场制作、AI戏曲拍照、3D打印戏曲文创等体验项目,为观众带来新的视听与互动体验。
本届戏曲周还推出“戏不宜迟”音乐会、园博园戏曲文化会客厅,在市内打造戏曲主题书店,将戏曲元素融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,营造戏韵书香的文化氛围,打造市民文化休闲新地标。
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。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以“多样活动”传承发展、以“多元形态”锐意创新、以“多彩魅力”点亮生活,这既是一场汇聚南北剧种的文化盛宴,更是一次推动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动实践。在此,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来园博园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。欢迎大家关注“戏曲中国”“文旅北京”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。
谢谢大家!
-
主持人
叶昶:谢谢郑芳女士的介绍。
下面,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,请大家提问,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。
-
记者
新京报记者:谢谢主持人。刚才听了郑局的发布,咱们的活动非常丰富,我想请教一下文旅部的领导,在人才培养和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?谢谢!
-
主持人
叶昶:这个问题有请文旅部的何亚文司长来回答。
-
嘉宾
何亚文:感谢您的提问。
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。近年来,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推动戏曲人才培养,引导督促各地加大对戏曲人才的支持力度。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措施:
第一方面是分层次分重点开展戏曲人才培育。
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,第一是我们有专项的人才培养项目,另外是依托相关的各类节庆、展演活动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文化和旅游部实施全国文艺领军人才培养计划,主要是培养我们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的一个培养计划,“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”,主要是着眼未来20年表演领军人才队伍建设,“十四五”期间已经培养了优秀中青年戏曲演员122名。另外,我们也特别重视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,从这个项目的名称上有一定的区别,这一类的项目,比如说“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”,我们叫“提升计划”基本上就是针对中青年骨干人才的。在这个“提升计划”里面,我们组织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,为15个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省级京剧院团培育青年骨干演员72名。刚刚我说的另外一个渠道是依托各类节庆展演活动,有针对性地举办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、青年戏曲音乐创作人才研修班、“天下第一团”戏曲表演英才和音乐创作传习班、基层戏曲院团剧本改稿会、中青年戏曲编剧交流等一系列研修培训活动。
第二方面是为各类戏曲人才搭建展示平台。
近年来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品牌活动,就是全口径面向348个剧种的戏曲百戏(昆山)盛典,从2023年开始,分行当举办全国戏曲演员汇演,共推出40名生、旦、净、丑各行当“新时代中国戏剧领军人才”和19名“新时代中国戏剧中青年英才”。还有针对地方戏的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,在这个活动中推出52名“表演艺术传承英才”。此外,还在中国京剧艺术节、中国昆剧艺术节、全国戏曲(南方片、北方片)会演等活动期间举办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,鼓励青年戏曲演员精进技艺,提高艺术水平。
第三方面是通过优秀剧目排演传承激励戏曲人才成长。
为引导戏曲院团完善建设发展机制、增强内生动力,建立健全“多路径选择、多条腿走路”的创作排演格局,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在今年开展了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征集工作,从跨剧种移植改编、整理改编传统戏、经典剧目传承演出、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和文学、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五个方面,遴选80个优秀案例,总结其中的有益探索、创新举措、经验成效,予以示范推广。这次戏曲文化周的“精品大戏展”,还将从全国申报的剧目中遴选出5部深受观众喜爱、演出场次多、坚守戏曲本体的优秀剧目,必将为观众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戏曲盛宴。
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通过实施各项国家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工程,充分发挥中国戏曲文化周等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,统筹推进戏曲人才队伍建设,创作生产出更多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,推动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我就介绍这么多。
-
主持人
叶昶:谢谢何司长的回答。请继续提问。
-
记者
中国城市报记者:谢谢主持人。戏曲周今年是第九届,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文化品牌。请问今年活动中,在群众参与和专业品质方面有哪些新的亮点?谢谢!
-
主持人
叶昶:谢谢记者的提问,这个问题我们有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郑芳女士来回答。
-
嘉宾
郑芳:谢谢媒体记者的提问。
本届戏曲周正如您所说,将特别关注专业深耕与创新发展两方面的相统筹,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:
第一是聚焦精品,突出戏脉传承和守正创新。戏曲周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坚守专业品质,本届戏曲周是以主题大戏和红色主题剧目为亮点和重点,推出了地方园、地方戏多点绽放,同时聚焦演出活动与学术研讨的双轨并行,来强化专业的厚度。
第二是聚焦时尚,突出国潮新生和百戏共生。融合了传统演艺、多媒体影像、装置艺术和跨界创意,打造沉浸式的戏曲主题嘉年华,比如说大学生社团竞演,将精准地触达年轻群体,以“最年轻、最好玩”作为标签,让国潮戏曲文化能够垂直抵达青年圈层,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潮流的碰撞,构建百戏共生的文化新生态。
第三是聚焦科技,突出数字梨园和科技赋能。本届戏曲周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,匠心打造可观、可玩、可买、可传的沉浸式体验新场景,通过“戏曲+科技”的互动,让观众在观赏演出、文创消费、社交分享中来感受传统艺术的数字焕新,开启文旅融合的新范式。
第四是聚焦开放,推出跨界共鸣,提振消费地。本届戏曲周开放了组织模式,推动“票根经济”来联动城市消费场景,打造文商旅体融合生态,同时也特别精心设计了两条定制精品路线,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推动看戏、游玩与消费场景的联动,力争能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。
我就说这些,谢谢!
-
主持人
叶昶:谢谢郑局的回答。最后一个问题。
-
记者
北京日报社记者:想问一下,本届戏曲周首次系统推出“戏精吉市”文创市集和“票根经济”模式,引入150余家商户并开展多元消费合作。请问:丰台区如何借助此类活动拓展文化消费场景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?谢谢。
-
主持人
叶昶:这个问题有请丰台区副区长高崇耀先生来回答。
-
嘉宾
高崇耀: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。
借助戏曲文化周,丰台区积极推进文化消费创新,“戏精吉市”和“票根经济”是我们探索文商旅融合、激发文化消费活力的重要实践。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予以推进:
一是拓展消费新场景,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。以戏曲主题市集、文创展销和互动体验为抓手,构建可游、可购、可分享的文化消费场域。本届“戏精吉市”汇聚150余家商户,绵延在园博园银杏大道两公里,创新以戏曲叙事为市集赋予独特的“剧情设定”,通过“任务链”串联全园参与环节,让市民在趣味互动中深化对戏曲文化的感知,同时形成深度沉浸的消费场景。
二是构建合作生态,推动文化资源与产业价值深度融合。我们联动丰台区数百家文旅商体机构推出戏曲周专属纪念票根。观众可以通过参与全园打卡集章或者观演互动获取票根,凭着票根可在世界花卉大观园、汽车博物馆等景区享受门票优惠,在槐房万达、银座和谐广场、凯德 MALL、丽泽天街等商圈享有餐饮零售的满减、赠品和折扣,真正实现从“看好戏”到“玩得好、吃得好、买得值”的一站式文化消费体验,同时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。
三是坚持惠民导向,推动文化消费与普及传承相结合。通过戏曲主题公交、城市打卡点、优惠票券等一系列便民措施,持续降低公众参与门槛,让市民在沉浸体验中消费,在消费过程中传承,使戏曲文化真正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。
丰台区戏曲文化底蕴深厚,不仅坐拥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院校和北京京剧院、北方昆曲剧院等市属院团,同时还活跃着60余支群众戏曲社团。我们以戏曲周为平台,整合资源、涵养生态,通过“嬉戏亲子剧场”、高校“传戏”行家班、社区“小戏台”“周末场演出”等一系列品牌活动,推动戏曲艺术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公园,持续扩大戏曲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。
在产业层面,我们正在与中国戏曲学院携手打造“国戏凤凰”这一戏曲文化品牌,聚焦民族乐器研发、艺术教育、演艺演出、文创开发等重点领域,通过组建民乐团、举办高端赛事、推出原创演艺品牌和文创产品等举措,系统地构建戏曲文化产业生态链,全面推动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。
金秋时节,希望大家能够携好友、带家人,来到丰收的舞台,采摘中国戏曲的累累硕果。
未来,丰台区将持续推动戏曲主题市集、文创开发等特色项目常态化运营,不断拓展戏曲文化消费产业链,优化文商旅体服务的体验,深化“以文促产、以产惠民”的发展路径,为戏曲文化繁荣注入更加坚实的“丰台力量”。
我要讲的就这些,谢谢大家!
-
主持人
叶昶:谢谢高区长的回答。
提问环节到此结束。非常感谢出席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,也欢迎各位媒体记者对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。这次中国戏曲文化周正好是在“十一”国庆期间,通过咱们广泛的报道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市民朋友来参与、来体验,大家如果有进一步采访需求也可以和我们联系。
发布会到此结束。谢谢大家!